这篇文章原是为一张语文卷的考题而作,我原本是不打算发上来的,但考虑自己为作这么一篇非应试性质的应试文也花了三个钟头憋出了一千余字,不留存下来实在可惜。
当然,因为不是真正的考试,所以我才会酝酿许久,最终也因为超太多字数没有得较高的分。

生而为人,应勇于跳出舒适区

管理学理论家阿拉斯代尔·怀特提出了“最佳性能区域”概念,将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舒适圈的说法也就来源于此。在三个分区中,恐慌区给人压力最大,学习区次之,而舒适区几乎不会给人压力。在舒适区内的人身处自身所熟悉的环境,和认识的人相处,也做自己会做的工作,无忧无虑,轻松自在。

故有人会说,在舒适区内有安全感,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人能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成长。

人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纵观整个人类史,我们可以把人类至今认识世界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神话阶段、哲学阶段和科学阶段。人类跳出神话阶段而走向哲学阶段要归根于实践;人类从哲学阶段走向科学阶段也要归功于实践。

人类进行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实践的过程,而人类能从一次次的实践中得到经验。点点滴滴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成为概念和理论。我们现在在书本上所学到的一切便是这么来的,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无不应用了前人提出的这些理论。但是,舒适区内的一切都是已知的、已开发的,且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也就没有了生产的必要,更没有了实践的必要。

形象来说,人类发展而产生的历史,就是人这一物种一步步跳出舒适区的过程。如果没有麦哲伦领导西班牙船队进行环球旅行而得到“地球是圆的”的结论,则人类至今仍可能在争论天圆地方;如果没有达尔文根据其研究提出进化论,则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可能要晚好几个世纪到来……

回归现实,我们能看到:在2020年,非常多学生的学业因新冠疫情而荒废,尽管他们居家隔离也被安排上网课。

为什么会这样?人对其创造的事物的属性的预先定义也会决定了该事物的本质。学习落下的大多数人,通常没有在家中学习的习惯,在他们的印象中,“家”本身就是他们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所以“家”于他们而言是舒适区。正是因为“家”为休息娱乐的场所,所以家会有供休息娱乐的设施,而这些设施的存在就是会对这些人产生干扰。至于少数疫情后学习较为稳定的人,则恰恰与前者相反。

所以,舒适区不仅无法让人发挥自身潜能,反而还会对人学习的过程造成影响,人也就应当勇于跳出舒适区

并不是说人不能有舒适区。舒适区满足了人的日常需要,所以舒适区于每个人还是必需的。但是,人绝对不可以在舒适区驻足不前

尽管舒适区满足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人始终沉溺于舒适区中,也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如果沉溺于舒适区中,则会本能地对舒适区以外的世界感到恐惧,人越是对舒适区以外的事物恐惧,就越不愿意逃出舒适区,如此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最坏后果是自我毁灭。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舒适区满足了人的低级需要,但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人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可惜,这些需求(尤其是自我实现)在舒适区内不见得能被满足,因此,人的意识则会驱使人走出舒适区。但是,对于极度依赖舒适区的人来说,他们是几乎不可能脱离舒适区的。他们难以逃出舒适区的现实会引导他们在主观上进行自我否定。若是这种自我否定发展到极端的地步,那就是自我毁灭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若不把这种学习能力发挥出来,活着也就与动物无异。人的成长是一定要面对一些挑战的,人若是战胜了这些挑战,会得到经验、勇气和尊重。人所要面对一定的挑战也是逃不过的,这些挑战中的第一关,便是跳出舒适区的艰巨任务。

May 4, 2022.
作于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