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个人观点

善与恶不是相反的,而是相关的。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中的家仆从善到恶的转变,也曾使我思考,人的本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

没有答案。昔日,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前人争论了好几个世纪的“人性”的问题,到当代依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他们都脱离了社会环境来归纳“人性”。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它们都有先验性,我便统称它们为先验人性论。

先验人性论认为,人存在先天的本性。先验意为先天,康德定义为“先于经验的”;而人性论是探究人类共同本质的理论。因为先验人性论的先验性,所以其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

人性多种多样,但总还是可以划分出善与恶。要将人性分出善恶,则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便是人类的伦理。人类伦理由人类社会产生,由组成人类社会的个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暴力机关共同维护,并服务于人类社会,其具象化为道德和法律。顺应道德和法律的便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人性就这样被区分出了善恶。既然衡量人性的客观标准是人类伦理,人类伦理又由人类社会产生,那么,便不会存在先于人类社会的人类伦理,也就不会存在先于人类社会的人性。

《罗生门》中的故事的背景是平安时代末,一个自然灾害、瘟疫、饥荒、强盗横行的年 代,社会遭到破坏,客观衡量善恶的标准也就淡化溶解了。使得家仆向“善”的,是其主观的道德标准。但是,当他看到拔死人头发的老妪,并且接受了底层人民不行“恶”就会饿死的事实,他主观的道德瓦解了,也就萌生出了“恶”的种子。他抢走了老妪的衣服,扬长而去。有人也许会说,人性本恶,人心不古。可是,客观评判善恶的标准在当时已经失效了,没有“善”的人,只有“恶”的人,那么,善恶之分也就没有意义了,善恶不存在了,人性也没有了,有的只是兽性。可见,人性是由人类社会决定的,社会瓦解,人性也就不复存在。

有人问:“有研究指出,人体的D4DR基因会影响一个人的先天性格,这是否会决定一个人先天的本性?”人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就算基因会影响一个人的先天性格,其意识也不可能是先验的,因为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故而,人性依然不可能先天被决定。

先验人性论割裂了人性的客观衡量标准与产生人性的人类社会和人类伦理,认为存在脱离人类社会的人性与脱离人类社会的客观衡量人性的标准,这也是先验人性论唯心之体现。

まどか..!, illustration By Crab D, PixivID: 8266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