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这句话引自《庄子·齐物论》,表达的意思是:没有绝对的“是”,也没有绝对的“非”。21世纪的某些“道家门生”十分认可这句话,他们把“是不是,然不然”当作“真理”,认为世界上没有真理。

如果真是如此,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的“吃人”便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站在吃人者的角度来说,吃人是对的;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而言,吃人却又是错的。

看到了吗?这实际上只是一种诡辩。

这是相对主义,认为一种观点没有对错,只是因利益和差异而相互对立,而且同上文中的自相矛盾的相对主义者一样,既认为世界上没有普遍真理,又主张自己(相对主义)是普遍真理。相对主义割裂了相对与绝对,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认了客观的是非标准。这是不被现今社会所接受的。

无论是庄子还是老子,亦或是与他们时间相近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他们的哲学思想,都会受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所限,理论也就会不可避免走向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是错误的,真理是存在的。那么,什么是真理呢?既然相对主义是错误的,那人主观上感受到的就是错的吗?

人类物种延续的使命决定了他们有改造世界的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世界。若将迄今为止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比作“盲人摸象”,那么,每个人摸到的“象”实际上是象的各个部位。每个人摸到的象的部位是主观的,但这对于他们而言也可以算是相对真理。将每个人总结出的相对真理组合起来,便是绝对真理——也就是真正的象,我们视力完好的旁观者所看见的象。虽说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实践验证辩证唯物论所认为的绝对真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若把认识世界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相对主义者来完成,意料之中的是他们一定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在辩证唯物论中,真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馈,其标志是主客观相符合。而验证真理的工具或手段必须客观,那么我们唯一能够检验真理的便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结果具备客观性,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转移。绝对真理永恒不变,但相对真理会因客观的物质变化而造成人主观上对其的修正。

也许时候,我们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一些信息并不一定是错的。像是“雷雨肥庄稼”之类的农谚,虽然听上去不严谨,但也是相对真理,依然可以运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而有些道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物质环境下是正确的,但在此后不再适用了,也就不再被纳入相对真理的范畴。相对真理会随着人对于绝对真理的理解而改变,而绝对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无论如何,真理是存在的,而且就存在于我们这个物质的世界中,就在我们的身边。

Cat Love, Pixiv_ID: 9254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