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

It’s a music player

It’s a thousand songs in your pocket

I’d like to introduce you, the iPod

(Speech by Steve Jobs at the Product release of the 1st gen of iPod)

我迄今为止有幸摸过三部iPod,一部iPod mini,一部iPod第五代,以及最近入手的一部iPod nano 2,因为预算都不充足所以都是二手货。如果算上没有归属我的,那大概还有亲戚用过的iPod touch,但因为iPod touch本质上就算一部不支持移动网络的iPhone,此处就不过多提及了。

我很早以前,就对iPod这个产品产生兴趣了,是2018年的夏天,最开始的原因不清楚,也许是颜值,也许是其「复古」的属性,也许是未来人对过往的事物的好奇。真正使得我受到其惊艳的,还是在看了北省同学的视频之后。被他的文案折服了。

印象最深的,还是视频中的插曲——Fun.的《We Are Young》。

然后就在半年后,总还是按捺不住了,入手了一部二手的iPod mini,银色的,现在找不到图了。只记得这东西手掌能够刚好将其握住,握在手中也很有分量,像诺基亚3310那样在无形之中给人一种安全感。屏幕是旧时代的单色液晶,放在现在也很难想象这是苹果家的产品。但它那带着疤痕的磨砂的金属边框,那个被摒弃了的30针接口,以及那个标志性的转盘,却又如没落的皇族在向我宣告其纯正的血统。

刚买来,我迫不及待地把它连上了PC,同步起我准备了许久的歌单。记不清音质如何了,印象中和手机差不多。可惜听了没多久就没电了。

我把它晾在家里充电两天,但屏幕右上那个电池却定格在了空的状态。当时刚刚接触网购,没多少经验,我没有找卖家,而是憨憨地私自将它拆了。最后好像是把某根排线弄断,整报废了。

iPod mini,在我手上只活了一周不到。

是少年时的冲动吗?在那部iPod mini逝世一周不到,我又入手了一部iPod第五代,也就是那些发烧友或垃圾佬所熟知的iPod video。

如果说iPod mini给我的印象是刚劲,那么iPod video带给我的感受是——大,而灵。机身相较于前者要稍「大」,而其极似玻璃的亚克力前面板映照出「灵」。不得不说,我到现在才知道前面板是亚克力材质的,此前我一直以为是玻璃。即便是历经十二三载的它,背部镜面般的不锈钢背板全是风雨的痕迹,一个词仍旧能够形容它——精致。

那时我的歌单还以纯电音为主,算是人群中最边缘的那一派。iPod的白开水音质,也自然听不出什么了。不过,那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播客。我记得当时iTunes中还有很多英文节目,BBC的、CNN的、npr的。当时就订阅了npr的几个节目,不过也没听什么,因为内容太长,而且我只听懂了个大概,当时我的词汇量真的不行啊(笑)。

反而,iPod中最经典的两款游戏——一款是打砖块,另一款是炮台打飞机,二者成了我打发时间的东西。

它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可惜,在四月的一个阴天里,我的iPod遗失在了去往学校的公交车上,服役一个半月。

左:iPod mini,右:iPod video

此后,我都是用手机听歌的,没有再花冤枉钱买这种东西了。

至少,我整个初中就没再用过iPod。先前用的那个Apple ID早就忘干净了。而北省同学,早就从2018年的一个不起眼的UP主,变成现在“镇站之宝”级别的鸽子,我的网名也成功被他印在了墙上。

有了转机。高中要住校,也不让用手机。但高一入学前的暑假里,偶然从贴吧上的学长咨询到了高中可以带MP3住宿。我原本打算购入一部低端的索尼的Walkman MP3,老王此前也用过。不过,它能听歌,也只能听歌了。

4GB的存储,配上一块单色OLED液晶,需要300多。这不环保!

我的目光转回到iPod。或许,同样的价格,我能买一部iPod外加一些文具和高中资料。于是,又双叒叕入手了一部iPod,这次是iPod nano 2,蓝色,容量4GB,不大,勉强够用。

"Do not disconnect"

苹果特色打砖块

拿在手上,很轻,如鸡蛋般的重量,这也使人害怕它磕了摔了,或者被淹了。边框不同于一代的nano,是金属,打磨得很圆润,这种设计像是在致敬一位前者——iPod mini。不同于iPod mini的单色屏,nano2是彩屏,只不过受到机身的限制,屏幕的分辨率实在是小,显示象形文字只能用宋体,在完美之中留下了些许不完美。

不支持UTF-8的蛋疼备忘录

背面

希望它能够陪伴我较长的时间吧。

(地铁上)


即便说苹果早在八年前宣告了iPod这个产品线的的死亡,现在仍旧有人深受其着迷。这些人中,或许有发烧友,有极客,有收藏家。对于发烧友而言,这可能是款入门级别的产品;对于极客而言,iPod的改装难度不高,甚至可以自己攒一台iPod classic;至于收藏家,iPod可是那个激进的苹果的一个符号啊。

这是乔布斯时代的苹果的iPod,其倾注了乔布斯时代的灵魂——优秀的工业设计、软硬件的完美结合与激进的创意。

至今那首Fun.的《We Are Young》还在我的iPod歌单里。

纵使它现在不再受人待见。

播客

说到iPod,就不得不说说播客。回归身边的iPod,也带回了iTunes的播客。

这,便是其他MP3所没有的——播客。这种类似于广播剧的形式,也被「流媒体」给冲淡了。现在应该很少人听播客了吧?或许还有。播客,Podcasts,顾名思义,这是同iPod一起问世的产物,现在iPod算是被时代抛弃了,播客也应不见了踪迹才对。

iPod + Broadcasting = Podcasting

但播客还没有死绝。据说2020是继2007之后播客再次火热的年份,可惜,身边总是找不出几个听播客的。现在应该很少人听播客了吧?或许还有,用的软件肯定也不见得是苹果家的。

仔细一想,国内诸如喜马拉雅、荔枝FM和Miss Evan,国外Google Podcast还有Spotify这些以音频节目为主的平台也可以算是播客。之前有幸上过一段时间的M站,里面有动画的广播剧,有轻小说的有声读物,播客……虽说找不到类似的名字,但还是有UP主在自己创作,称其为播客也不为过。只可惜,这些应用必须依赖于手机。

带手机去学校,做梦呢?(歪头)

不得不说,现在的iTunes商店的播客节目比Windows 8.1 商店还要贫瘠,使用体验也绝对没有当年乔布斯所言的那般易用了。登录起来容易超时,第一次使用的账户还得在iTunes Store配置,在音乐页是登录不上商店的,很容易跳回去……总之很恶心。不过,播客本身就如同个人博客一样,是去中心化的。就算iTunes Store不如以往,也还是可以通过RSS订阅其他节目的。

iTunes

目前能够还原播客诞生之初的体验的设备,恐怕也只有iPod了。毕竟,Podcast,播客因iPod而诞生。

这些音频节目多为独白或是访谈,每一期的时间通常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半,但内容并非枯燥,相反,有些节目还会探讨很多人生道理。从这之中得到的信息,虽然局限,但比从「流媒体」获得的要优质。

做许多工作都腾不出多余的视线,以听觉来获取信息,大概就是当代播客存在的意义。


夜里在刮风,我失眠,就在听着一个叫做《故事FM》的节目,这个节目更新得也挺频繁的,最新一期是昨天的,讲述的是身处郑州的五个人的经历。

洪水千年一遇,冲不垮的是人心。


播客只是小众人的聚会,但我从播客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