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大纲
(概括自编者引言)
第一卷
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
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
- 论述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 指出:本书研究的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紧急运行规律;
- 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
第一篇
- 对象:商品和货币
- 思路:
- 从分析商品开始,阐明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各种矛盾的萌芽;
- 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 观点:
-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的产生和使用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内在矛盾,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外在矛盾。货币是交换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发展的最初表现形式。
第二篇至第六篇
- 对象:资本、剩余价值生产;
- 思路: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区分了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指出其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过程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同时,作者考察了资本主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指出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合适的技术基础。
- 观点: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增殖过程;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自己劳动力的等价物,在剩余时间内无偿地为资本家产出剩余价值。
第七篇
- 对象:资本积累;
- 思路:论述资本的积累过程,阐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如何产生,揭示了资本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 观点:
-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得越多,生产越扩大,就越能更多地积累。这样,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所有权对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他人无偿劳动的权利;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冻符「Minus-K」!
评论